close
繼上篇提到距離才是影響螢幕解析度需要多少才能被稱作視網膜螢幕的關鍵,這篇主要是計算的過程,連結視力、距離、螢幕尺寸、解析度、ppi、點距這幾個名詞。醫療螢幕是否為視網膜螢幕的結論請參照下一篇。
名詞定義
視力: 視力1.0代表可以看到一分度以上(1/1)大小的東西,視力0.4代表可以看到2.5分度以上(1/0.4)大小的東西,圖示如下。為了計算方便所有人的視力都假設為1.0來計算
其餘的名詞在之前文章都有解釋過了,以下面這張圖連結視力、距離、點距這三個名詞
以The New iPad為例,螢幕9.7吋, 解析度2048x1536
因此可以計算出 長為7.76吋,點距為0.00379英吋
在放大成下圖,有了角度和點距,就可以得到a的長度為
a = (0.00379/2) / sin(1/60°) 在乘上2.54換算成公分 = 33.086 cm
有了a後,再結合螢幕尺寸大小(換算公分)可以求得距離b為
b = [(33.086)^2 - (9.76*2.54/2)^2] ^(1/2) = 30.7cm
也就是說對The New iPad而言,若使用者使用距離超過30.7cm的話,解析度再增加也都看不出差異了,可以稱做視網膜螢幕,若小於30.7公分則解析度還是有再增加的空間
而The New iPad的ppi為263.9,並未達到300,因此並非需要到300ppi才能稱做視網膜螢幕
有了這種計算方式,就可以根據螢幕尺寸及解析度,算出要達到視網膜螢幕水準的使用距離是多少,進而判斷該應用是否符合視網膜螢幕的說法囉
全站熱搜